ico
ico
ico
ico
ico
ico
  • 2025年5月28日 星期三 白天:多云转中到大雨,局部暴雨 夜晚:多云到阴天,有中到大雨,局部暴雨 27到33度 偏西风2到3级
  • 网站无障碍
  • 适老版
  • 智能问答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分类服务 > 服务学生(家长) > 中职教育 > 职教信息
2017年东莞市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评估报告
  • 2018-10-12 01:24:21
  • 来源:东莞教育局
  • 【字体: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18年全省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粤教职函[2018]60)要求,我们对照《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评估暂行办法》指标,认真组织了各校自查自评、数据填报、汇总分析。我们认为,东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各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决策部署,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扎实推进改革创新,着力加强内涵建设,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育人质量逐年提高。


一、重点亮点

目前,全市有中等职业学校21所,在校生56757人,其中公办12所、民办9所;有省级以上重点中职学校16所,其中国家级重点9所、省级示范性中职学校4所;有2所国家示范性中职学校建设立项学校。全市中职学校共开设70多个专业,其中有18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

1.实行市级统筹全市职业教育的体制。一是市级统筹管理,从2007年开始,东莞将全市公办中职学校收归市管市办,由市教育局统筹管理,市财政负责投入。2008年开始,我市对公办职业院校公用经费实行生均拨款。2017年我市职业院校实施全口径生均拨款,其中中职学校的标准拨付是每生每年2.42万元,高职学院的标准拨付是每生每年2.53万元。二是统筹学校布局和资源配置,近年来,根据我市产业分布情况对中职学校进行重新布局,全市新建5所、扩建5所中职学校,公办中职学校从19所整合为13所,对全市公办中职学校统一以“东莞市+行业(或专业)+学校”的格式重新命名,明确发展方向,突出职业特色和专业特色。三是统筹学校专业设置,从2013年开始,按照“一校一特色”原则,对公办中职学校专业设置进行调整,调整专业布局、结构和师资配备,进一步扩大工科类专业规模,适当缩减文科类专业规模,加大数控技术、服装等20个与东莞产业结合度比较紧密的骨干专业建设力度。2016年调整完成后,我市中职学校专业设置更加符合产业需求和学校发展定位,并开设了一批我市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如机器人应用与维护、智能化控制技术、物联网技术应用与维护。

2.开展多样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改革。目前与我市中职学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的企业达350多家,校企合作模式多样、内容丰富,为全省乃至全国探索积累了改革经验。归纳起来,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共建基地。每所中职学校都与一定数量的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在企业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有效解决学生的实训实习问题。在该模式中,学生前2年或前2.5年在校学习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并进行基本的实训,后一年或最后半年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学校负责学生的培养和培训,企业提供实习实践岗位,帮助学生熟悉工作环境、了解岗位需求和提高专业技能水平。二是车间进校把企业的生产车间引进校园,让学生不出校门就可在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中学习训练,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培训、用人标准与培养目标、实训实习与企业生产有机结合。比如东莞理工学校引进全国光电联盟LED封装车间、市纺织服装学校引进卡蔓服饰有限公司、市电子科技学校先后引进了东莞雷曼电子科技公司的电子加工设备维修车间、台湾精英集团的电脑主板维修车间、东莞市海霖动画制作有限公司。三是企业课堂“企业课堂”是现代学徒制在东莞的本土化实践,采用“2+0.5+0.5”课程模式,即“2年(学校学习)+0.5年(企业课堂)+0.5年(顶岗实习)”,让学生实现从知识技能到岗位能力跨越,完成由学生角色到岗位熟练从业人员的完整教育过程。我市开办“企业课堂”的校企合作范例有:东莞理工学校与全国LED产业联盟,市机电工程学校与东莞劲胜精密组件股份有限公司,市电子商贸学校、南华职业技术学校与虎门“意法”电商城等。四是企业专班由校企双方共同确立培养目标,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师资、技术、设备等办学条件方面合作,采取多种形式组织教学,以确保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符合企业要求。目前,全市中职学校均开设有5-10个企业专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联想集团、中兴通讯、用友软件、以纯服装、日本电产、台湾精诚集团、沃尔玛集团、中大科技、永强汽车等国内外大型企业在中职学校组建的企业专班;理工学校与市机器人协会、市电子商贸学校与市电子商务协会开办的行业专班。有不少的“企业专班”还实行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实现“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五是教学工厂市机电工程学校与广东隆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将新加坡职业教育模式“教学工厂”进行了本土化,在校内打造了一个产学研基地。老师与学生全程参与模具的项目策划、设计、零件加工、品质控制、装配、试模、产品缺陷分析及改善的整个过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也可以依托完整产业进行课程研发,实现案例教学,还可以针对行业需求,进行模具标准化研究及推行。六是职教集团。2013年以来,我市职业院校先后组建了纺织服装、模具、LED、财经、汽车、电子商务、电子、家具等8个以专业为纽带的职教集团,促进职业院校、行业协会、企业等各方面的师资、设备、技术、教学、实习等资源共享,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3.开展职业院校定点实习实训基地认定。为加大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支持力度,建设长效机制,促进校企深度融合,推动我市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社会能力,我市于2017年印发了《东莞市职业院校定点实习实训基地认定和管理办法》,明确定点实习实训基地的认定条件和认定程序,对经认定的企业给予补助。目前,已经完成了第一、二批职业院校定点实习实训基地认定工作,经学校申报,专家评审,共认定了23家定点实习实训基地。

4.实施现代职业教育强师工程。完善职业院校聘请行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担任专兼职教师政策,落实国家和省关于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度。每年组织公办中职学校外出知名高校举办专场招聘会,通过学校面试、统一试讲等环节选拔教师,注重考核教师实操技能和授课能力,选拔了一批年富力强有教学潜质的教师;加大教师引进力度,对副高职称和中级职称且具有市级以上荣誉称号者实行人才引进,对外市符合相关资格条件的公办教师通过等额考核后办理调入手续。

5.积极开展中职技能竞赛和技能鉴定。一是组织师生参加国家和省举办的职业技能竞赛。2017年,我市中职学校学生参加全国和省技能大赛,其中国赛获得8个奖项,省赛获得107个奖项,获奖数量位居全省地级市前列。二是每年都联合市人力资源局及市汽车行业协会等行业协会联合举办技能竞赛,为全市中职学校师生搭建展示技能的平台。2017年共举行了汽车维修、制造技术等9个专业类别32个竞赛项目,全市24所职业院校及韶关市10所中职学校共1049名选手参加了竞赛。为增强学校和师生参加技能竞赛的积极性,我市对参加全国和省技能大赛获奖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三是督促指导各中职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技能鉴定。2017年共有22847名学生考取了技能证书,其中获得中级以上技能证的有21106人。


二、存在问题

1.扶持职业教育发展的配套政策还不够完善。目前,国家和省级的层面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规划等都偏于宏观,对于地方政府职教投入、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教师提升专业教学水平、学生实习实训等激励性的配套政策均有欠缺,需要不断探索创新完善。

2.职业院校教师专业水平不高。由于主要从大学应届毕业生中招聘师资,职业院校专任教师总量不少,但“双师型”专业教师的比例还不够高,专业教师存在结构性短缺。目前我市大部分职业院校都存在“双师型”专业教师不足的问题,更缺少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一些特殊专业如毛织专业等,全国开设此类专业的高等院校非常少,难以招聘到合适的专业教师。现有专业教师普遍缺乏企业工作经历,专业教学能力还要继续提升。


三、下来工作思路

“十三五”期间,我市将以创建“广东省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市”为总抓手,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主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推动职业院校课程改革;大力推广学校企业共办“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模式;推行技能人才培养外包。二是创新技能人才培养体制机制。鼓励职业院校在遵循人事、经费管理的基本原则下,大胆改革创新,释放办学活力。三是创新校企合作工作机制。鼓励各行业龙头企业成立技能人才培养专门机构;建设高水平职业培训师队伍;建立产教信息反馈机制;建设“技能人才之都”。四是创新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根据东莞教育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加快建成职业教育信息化系统,构建涵盖教育行政部门、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的信息化运行平台。


 2018年9月25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0769-23126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