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 长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东莞市教育局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11441900007330133E/2021-00453 分类:
发布机构: 东莞市教育局 成文日期: 2021-12-10
名称: 从“全覆盖”到“双提升”!东莞努力打造校内课后服务升级版!
文号: 发布日期: 2021-12-13
主题词:
【打印】 【字体:    

从“全覆盖”到“双提升”!东莞努力打造校内课后服务升级版!

发布日期:2021-12-13  浏览次数:-

  校内课后服务是一项民生实事,也是落实“双减”目标的重要支撑,事关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和幸福感。12月10日,东莞市教育局在南城阳光第八小学召开义务教育校内课后服务工作新闻微发布会,介绍了一年来东莞校内课后服务工作成效,下一阶段工作目标举措。

  2022年东莞将以全市教育系统区域性课后服务“互比互看”活动为抓手,创建校内课后服务先进示范校、课后服务改革实践基地,推动课后服务工作在两个“全覆盖”基础上进一步实现量与质的“双提升”,努力打造校内课后服务升级版。






2021校内课后服务答卷


  课后服务实现两个“全覆盖”,服务学生44.5万人

  2021年东莞教育系统把校内课后服务工作作为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抓手,一年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从供给服务范围和对象上看,上半年实现了33个园区、镇(街)公办小学课后服务全覆盖,为9万多学生提供延时托管服务;暑期期间10个镇街创新试点开展“两期”托管服务,有效解决孩子暑期“看管难”问题;秋季学期推进实现义务教育校内课后服务两个“全覆盖”, 33个园区、镇(街)468所公办和民办非全寄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超过44.5万有需求的学生提供“公益非营利”校内课后服务。学生及家长对校内课后服务的满意度均达到94%以上,参与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的选择意愿大大降低,教育焦虑得到有效缓解。


  加强顶层设计,一镇一策凸显区域特色

  针对“双减”政策下的新要求,2021年东莞围绕校内课后服务专题组织开展各种形式调研近20场,深入镇街学校开展实地调研,出台《关于开展义务教育暑期托管服务试点的通知》《2021年东莞市义务教育校内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引》等政策文件,明晰了“双减”政策下课后服务的主体对象、时间保障、收费要求等关键问题。同时,东莞市教育局成立“双减”工作领导小组和校内减负工作专班,设立课后服务工作小组,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学校主责”的工作机制,全面加强工作统筹协调。

  开展课后服务是彰显区域教育办学特色、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的重要途径。全市33个园区、镇(街)落实“一镇一策”要求,将课后服务与镇街教育特色品牌有机结合,明确镇街推进工作思路和对策,制定实施方案,指导推进辖区校内课后服务工作。如,南城街道打造“阳光教育”的课后服务品牌工程,开发心理健康课后服务课程;长安镇利用好青少年活动中心资源创新成立长安书苑,形成“便民圈”;寮步镇发挥本镇书法教育特色,开展书法、艺术类课后服务;万江街道以多年的校本课程、特色课程或社团活动为基础,提供创意线描、粤剧项目等,立足特色基础指导学校推动新学期课后服务工作。


  坚持自愿公益原则,学校主体责任到位

  新时期校内课后服务明确要求以学校为主,以购买服务为补充。各镇街学校充分发挥好学校主阵地作用,成立以学校校长为组长的校内课后服务工作组,制定工作方案,把课后服务纳入本镇教育和学校教学整体安排,统筹组织好学校教师参加课后服务工作,为推进优质课后服务提供人员和物资保障。目前,全市共有3.4万教师参与课后服务工作,教师参与率(占学校教师总人数比例)73%;另聘请4700余名校外专业人员参与学校课后服务工作,教师占全部课后服务人数比例为87.8%。各学校积极探索实行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弹性上下班,保障教师合法权益。

  在经费保障方面,各镇街均坚持自愿、公益非营利性原则筹集课后服务经费。南城、道滘、万江、塘厦、中堂等镇街公办义务教育学校积极探索实行第一学时免费。调研显示,学校第二学时素质托管收费在6~45元/天。大部分镇街第二学时素质托管服务,在保证同等师资条件的前提下,收费标准低于同期市场价的一半水平。


  创新课程资源,课后服务成为五育并举演练场

  在课后服务具体推进实践中,各学校创新开展混龄走班学习,精心设计课后服务菜单,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将课后服务变成五育并举的演练场、激发潜能的大舞台,增强课后服务吸引力。

  如东莞外国语学校聚焦成长需要,优化课后服务课程内容,实施“1+X”方案,提供丰富多彩的素质课程,开设出人文博雅小学院、科创STEM空间站、智体运动训练馆、艺术创作金色厅4大类别85门素质拓展服务课,提供菜单式服务。大朗中心小学不断升级课后服务内容,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打破班级、年级界限,成立了书法,足球、乒乓球、二胡、琵琶、中阮、大提琴、中国舞等11个素质拓展班,每个项目都有独具特色的课程,并邀请外校美术、舞蹈、体育、器乐专业教师予以辅导,以独特魅力吸引着每一个学生。东城中海未来实验小学作为民办教育的一员,坚持以服务需求为原则,提出“普及化课程、个性化课程、高阶型课程”三大板块,分段开展多元课后服务,开发steam 创客、网球、未来情商(心理课程)以及社团专业队等学生青睐的、热衷参与的课程体系。

  

2022校内课后服务“双升级”


  加强优质课程资源建设,让学习更多回归校园

  2022年,东莞将坚持以服务学生素质提升为中心,持续优化、不断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实现课内外、校内外教育有机融合,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水平,努力让学生学习更多回归校园。

  一是坚持五育并举,聚焦课后服务内涵质量提升,精准学业辅导,丰富素质拓展,强化体育锻炼,补足劳动教育,多措并举增强课后服务的质量和吸引力。二是以特色课程开发和建设实施为重点,加强优质课后课程资源基地(共同体)建设,推进课后服务重特色、提质量、强保障、显实效,努力打造课后服务升级版。三是拓宽课后服务渠道,完善激励导向机制,创新形式吸纳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及各类优质社会资源参与课后服务。


  

  遴选30所课后服务先进示范校创建对象

  为更好地交流推广校内课后服务典型经验和做法,发挥先进示范引领作用,东莞市教育局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区域性课后服务“互比互看”活动。日前,市教育局通过镇街推荐和专家评审、现场评议的方式遴选认定东莞外国语学校、松山湖北区学校、南城阳光第八小学等30所学校作为首批课后服务先进示范校创建对象,作为全市开展区域性课后服务“互比互看”活动的种子学校,通过加强镇街内互评、区域间交流、全市展示等方式进行经验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进一步激发区域内各学校教师的课后服务课程研发能力,为教师一专多能的成长、学校课后服务活动交流搭建崭新平台。

  下来,市教育局将组织广大媒体和有关专家、社会代表走进各学校,定期举行交流展示会,将课后服务与学校长远发展和特色建设相结合,促进全市中小学在“互比互看”中不断扩容、升级,努力实现各镇街、各学校课后服务工作全面提质。


  推荐松山湖、南城为全市课后服务改革实践基地

  为进一步增强区域教育服务能力,推进全市课后服务从“全覆盖”向“双提升”转变,全面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水平,经综合评议,推荐松山湖园区、南城街道作为全市课后服务改革实践基地,努力创建成为全市乃至全省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课后服务示范区。


  2022年推动100所义务教育学校提供暑期托管服务

  在今年的暑期课后服务试点工作中,松山湖、南城、东城、长安、虎门、中堂、麻涌、常平、寮步、塘厦和东莞外国语学校等10个镇街、1所直属学校表现积极突出,这些镇街(学校)在暑期托管服务工作中先行先试,在保障教师权益、建立和完善收费机制、信息化集约管理机制、第三方准入与服务评价等方面进行重点探索,积累、总结了较好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为下一年度暑期托管服务工作全面推广落地探索路子、提供可操作可复制的基本范式。2022年东莞将进一步扩大义务教育暑期托管服务范围和参与率,实现全市33个园区、镇(街)全覆盖,力争推动全市不少于100所义务教育学校提供暑期托管服务。

  

— 课后服务典型案例 —

  南城阳光第八小学:“双减”落地 素养生根

  南城阳光第八小学以高度的责任态度,努力提升课后服务质量,让“双减”落地,学生素养生根。

  该校的课后服务,由作业基本托管和素质拓展托管服务两个板块组成。作业辅导除了监督和检查学生书面作业的完成情况,更重要的是老师们可以及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和答疑。素质拓展课程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以学校教师为主开设的特色课程,涵括了艺术、语言、科学、体育、综合实践、信息、心理七类20门课程,参与人数占学生人数的46%。这样的服务尚未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学校联合家委会,在上级管理部门的指导和监管下,向第三方购买课程服务,再增加了二类16门课程,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全校参加素质拓展服务的学生人数达到了89%。

  为确保课后服务质量,学校教导处明确了基本托管的管理要求,对素质拓展服务提出了明确的安全管理、课程管理规定,确保课程推进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有成效,有成果(展示),期末对各课程开展情况进行全面评价,成绩纳入绩效。如:学校男子篮球、女子篮球队,就在南城街道小学三人篮球赛中分别获得第三名、第四名的好成绩;STEM社团、科学研究社团,本学期就有14个研究案例和作品参加市级比赛;一批语言表演艺术班的孩子成为了学校各类活动的主持人,作品《喜看稻菽千重浪》在刚结束的全市经典诵读比赛中获一等奖;儿童戏剧作品《英雄》获“百剧庆百年“广东省少先队献礼建党周年红色儿童剧目展演街道第一名、市二等奖等奖项。各项成果、成绩不仅是课程质量的证明,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潜能得到挖掘,个性得到张扬。

  多元化的素质拓展课程,让校园里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每天下午最后一节课的铃声响起,参加社团活动的同学就有序来到相应的场室。各社团指导教师,按照规定课程开展活动、训练和教学。学校的篮球、足球、高尔夫球、舞蹈、合唱、美术、陶艺、科学实验成为孩子最喜欢的项目。



  松山湖北区学校:精准评价聚焦成长 课后服务赋能未来

  松山湖北区学校以“双减”为契机,倾力打造“赋能未来”的课后服务,在校内掀起一场“教育改革”,真正实现“有减有加”,优化教育发展逻辑,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学校在原有“觅·未来”课程体系整体建构下,规划了“觅·未来”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包括觅思项目课程9项,觅行拓展课程3项,觅雅活动课程36项,觅趣课程类100项。目前该校参与校内课后服务的学生一共1913人,其中小学部1074人,课后服务覆盖率超过了99.68%。

  觅知·课后服务基础托管。在基础托管课上,学校利用智慧系统平台,实施大数据精准教学和个性化分层作业,收集学生日常练习数据,形成知识图谱,让学生清晰自身知识结构,助力学生自我成长。

  觅行·课后服务大课拓展。该校素质拓展托管施行“大小课”并行、“普及和特长”相结合的方式。所谓大小课并行,结合学校育人特色需要,每周一、周二、周四第二时段开设“大体育”“大舞剧”“大阅读”等校本大课,通过“大体育”“大舞蹈”“大阅读”,让孩子动起来、跳起来、读起来、玩起来。

  觅思·课后服务项目课程。每周五在小学部与初中部开设了特色走班课程——“觅思”项目课程。从“疫情背景下的智能社区”到“家族寻根”,从“模拟联合国”到“无废城市”,从“中医二十四节气”到“校园探秘——昆虫乐园”,学生学习的场域由功能教室延伸到户外,思维也由此开阔。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复杂、真实问题的探究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例如学校二十四节气中医课程与松山湖社区医院开展深度合作,在专业社区医生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碾磨中医药材、科学探究中医药材的分类与辨别、学会制作中医养生“膳食”,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养生原理运用到日常生活保健中。

  觅趣·课后服务社团课程。充分整合家长、社会、学校的优质资源,家、校、社协同育人,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开设了100类课后服务社团课程,课程内容涵盖了棒球、高尔夫、民乐演奏、戏剧、舞剧、陶泥、素描无人机、机甲大师、3D打印、玛塔编程等丰富多彩的特色课程。   

  觅雅·家长活动课程。该校设立了专门的“延时服务”家长沟通空间,定期邀请家长讲师进课堂,开展读书分享、厨艺竞技、才艺展示等亲子活动,融洽代际亲情,营造良好的家校共育氛围。


  东莞外国语学校:用心服务 打造五育并举新课堂

  今年秋季学期,东莞外国语学校课后服务工作按照学校主体的思路全面铺开,课后服务进一步延时、提质、增效,确保将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该校9月1日开始面向全体有需要的学生开展基本托管服务,不因课后服务的筹备工作将家长接送难的问题置于不顾,在课程上尽可能做到满足全体学生的需求。目前该校小学部每天参与基本托管的学生人数超过300人,与2020学年日均200人相比增加了50%的人数。

  课后服务不是简单看管,更不能集中补课,“官方带娃”要带出专业水准。在广泛征求意见和多次专题研讨后,该校明确服务内容为“1+X”,其中1是基础托管,主要是作业辅导40分钟,保证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在校完成作业,开心回家。X是拓展型服务,瞄准的是依据孩子们不同的兴趣爱好,提供丰富多彩的素质课程,将课后服务变成“五育”并举的演练场,激发潜能的大舞台。学校开设出人文博雅小学院、科创STEM空间站、智体运动训练馆、艺术创作金色厅4大类别85门素质拓展服务课,提供菜单式服务。创新式开展混龄走班学习,第一轮报名,有将近1400人次参加基础托管,有将近1500人次参加1+X的综合托管。

  一方面整合校内教师的专业特长,开设丰富多彩的公益校本课程。另一方面,整合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东莞市铁人三项运动协会、区域内有一定知名度的非学科培训机构等教育资源,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将击剑、高尔夫、芭蕾舞、STEAM科学实验等课程引进校园,各课程收费标准不高于市场价的一半水平,为孩子们提供质优价廉的课程选择。所有购买服务的课程均经过学校认真面试、考察、审核。目前,参与提供课后服务公益选修课程的校内教师101人,校外教师21名,开设课程143门,收费类的购买服务课程85门,校外教师48人。多样化、品质化的课程资源为高质量、可持续的课后服务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