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课程游戏化建设的背景下,户外游戏已经成为幼儿一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场地狭小的幼儿园因受场地限制而产生的游戏场地不足、游戏单一乏味、教师指导不得法等一系列问题,使户外游戏开展效果不佳。本文针对场地狭小幼儿园户外游戏的游戏环境、开展形式、指导策略等方面的优化设计进行探讨,拟利用“小”场地,实现游戏的“大”价值。
【关键词】幼儿园;场地狭小;户外游戏
户外游戏是幼儿一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因推进课程游戏化建设,幼儿户外游戏更注重游戏中“自主、自由、愉悦、创造”等游戏精神的体现。在户外,为幼儿提供丰富、充足的游戏材料,创设自主参与、自由游戏的活动空间,让孩子根据个体意愿,自发游戏、自由选材、自由结伴,参与游戏材料的整理工作,互动评价伙伴的游戏行为,成为户外游戏的真正主人。幼儿自由地玩,自然成长,自主获得各方面的发展。
据了解,我们发现多数场地狭小的幼儿园存在户外游戏方面的共性问题:户外活动场地狭小,生均户外活动场地使用面积远低于市一级幼儿园要求的4m2,且没有充分地、有效地利用户外场地;户外场地上的传统游戏滑梯、跷跷板、秋千等对儿童来说,材料和功能是单一乏味的,就是不断地重复动作,只能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没有考量幼儿能力的发展;教师在指导户外游戏过程中存在干涉过多或放任自流两极分化的现象等。这些问题使幼儿对户外游戏缺乏兴趣。本文针对场地狭小幼儿园户外游戏的游戏环境、开展形式、指导策略等方面的优化设计进行探讨,拟利用“小”场地,实现游戏的“大”价值。
一、以小装大——户外游戏场地与材料的创意设计
受场地狭小条件限制并不是无法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借口,是否能有效开展户外游戏,取决于教师是否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和较强的教育能力,取决于幼儿园是否有因地制宜的管理理念。以“小场地”装下“大游戏”,这是场地狭小的幼儿园规划户外游戏环境时所需的决心与雄心。
(一)游戏场地的巧妙规划
因户外活动场地狭小,教师可把室外的所有场地都进行了优化规划利用,并且结合《指南》健康领域的“走、跑、跳、攀爬、平衡”等五大体能锻炼目标,进行了巧妙的创意设计。首先,综合考虑户外环境和可用场地,在实践调整的基础上规划了生活体验区、本土游戏区、建构游戏区、体能游戏区、沙水游戏区等五大区域作为户外游戏的场地,供幼儿自由选择。
其中,每个区又根据幼儿的兴趣、年龄特点、游戏需要,参考了以场地狭小“著称”的香港等地幼儿园的游戏场地设计,各自划分出不同游戏功能的小区域。比如体能游戏区又划分成骑行区、攀爬区、球类区、走跑跳区、投掷区等。廊檐上的悬杠、攀绳,外墙上的缆绳与溜索,墙与墙之间的攀援晃绳,角落处的投球篮框,小花园里草坪里的平衡桩、顶楼平台的小运动场等等。空间的巧妙设计、自然环境的利用,无一不显露出因地制宜、以小装大的智慧。各游戏区域的划分更科学合理,游戏器材按区域划分就近放置,有利于幼儿自主选材,更利于教师有的放矢地指导。
(二)游戏材料的灵活运用
如何运用游戏材料达到“小场地,大游戏”的效果?关键在于能合理、创新地运用活动材料。为改变传统游戏的单一泛味,我们在游戏器材选材方面遵循安全性、开放性、挑战性的原则,尽量选择孩子感兴趣的,能启发创造性的器材,让孩子在富有挑战的游戏环境中尝试勇敢地克服困难、体验成功,获得更多的游戏经验。例如:一物多用的小桶。可装户外游戏活动的小器材、水瓶、毛巾;可做游戏器材,例如绕跑、跨跳等;可当做凳子坐着休息。还可以让孩子思考,这个可爱的小桶,你还能创造出什么玩法(游戏功能)呢?
其次,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游戏需要,我们设计投放了形式多样的游戏材料,便于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玩不同的游戏。例如轮胎,小班的孩子可以尝试推动、跨越,中班的孩子可以尝试滚动;大班的孩子可以尝试垒高攀爬等。
另外,器材的灵活组合与变通能体现游戏不同的挑战与乐趣。例如:在大型游戏器材周围(如碳化大型积木搭建器材),搭上竹梯、摆放轮胎、架起山洞、堆起障碍物,充分利用器材辅助,充满挑战的“穿越封锁线”游戏就热热闹闹地玩了起来。
(三)游戏空间的复合优化
在狭小的空间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只能在空间利用上大做文章。首先,交替运用空间,在同一空间内有多种玩法,提高空间利用率。在一个场地内进行多种游戏,增加游戏的多样性与选择性。例如:体能游戏区的球场,可打篮球、可障碍赛、可轮胎钻爬、可玩手球、投掷游戏等。其次,拓展立体空间,把游戏从平面往纵深发展。例如楼梯,可以小兔跳跳锻炼体能,可以在梯级上垫上体操垫形成“滑梯”,也可以在楼梯扶手安装凹槽玩溜球,甚至可以装上吊篮当一个“小松鼠”搬运“松子”等。只要有创意,狭小的空间,也能得到复合性的优化利用,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发挥游戏的大作用。
二、以小见大——户外游戏内容与玩法的推陈出新
“以小见大”正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所谓的“大处”是教育培养的目标;所谓的“小处”是具体的操作细节。用于场地狭小幼儿园的户外游戏,我们从创意的游戏开展中看到孩子的长远发展。
如何利用狭小的场地,以儿童为本,科学有序开展户外自主游戏?除根据《指南》《指引》要求保证幼儿有充足的户外游戏时间外,一些改革和创新能使小场地更好地发挥游戏的大作用。
(一)游戏内容与游戏形式的推陈出新
游戏内容的选择上,遵循“难易结合、动静交替、层层递进、推陈出新”的原则,把握自由、自主、愉悦、创造等体现游戏精神的关键词,还可增加两个关键词:冒险、自信,在原有的游戏基础上推陈出新,让幼儿在具有新鲜感与挑战性的游戏中获取自信。例如:自由摆放的建筑游戏、自主进行的粤剧表演、愉悦进行的合作游戏、创造出新玩法的小凳桶、具有挑战性的溜索游戏等。当游戏玩久了,都会失去新鲜感和挑战性,定期或不定期翻新游戏内容是很有必要的。例如本土游戏区,莞草编织玩腻了可以换成制作茶山泥公仔;生活体验区的“买卖小高手”玩久了可以换成“小屁孩邮局”等。
场地少孩子多,怎么开展户外游戏呢?游戏开展的形式尽量多样化,更大程度地呈现出游戏的丰富多彩,最大程度地张扬游戏的童真与童趣。孩子们玩得最多的是鱼贯式、合作式、轮流式、集中式、整合式等游戏。至于有些游戏等待时间过长,例如溜索,因为具有挑战性与冒险性,孩子总是小心翼翼的,其余孩子等待的时间也长了些,这时,可以用轮流式,一组玩,一组等待,让等待的孩子细心观察游戏中的孩子,总结他们攀爬、溜索的经验,轮到自己的时候,就可以玩得更加恣意。
(二)混龄游戏与轮流游戏的穿插开展
混龄的方式遵循了孩子的天性,孩子们在户外自主地进行扮演活动、炊事活动、户外种植、沙水游戏、体育锻炼等。因为是混龄游戏,年龄较大的幼儿意识到自己有帮助弟弟妹妹的责任感,也会为年龄较小的幼儿提供必要的帮助。同时,混龄游戏也适合户外场地狭小幼儿园组织开展,有效解决场地不足,幼儿户外游戏时间不足的问题。
当因天气、工作人员或其他问题导致混龄游戏无法开展时,班级轮流游戏是必不可少的调剂。定时、定位、定期轮换,这是班级轮流游戏开展的规则。例如本周星期一,小一班在本土游戏区的粤剧表演区与莞草编织区游戏,明天则会轮换到另一个游戏区域,这样既能获得不同的游戏体验,也能保持幼儿对游戏的兴趣。
(三)自主游戏与规则游戏的优势互补
课程游戏化所提倡的自主性游戏是由幼儿自发、自主开展的,以游戏本身为目的的;规则性游戏是具有教育性质的游戏,既有游戏的体验和乐趣,又有教育的目的。本体性游戏体现的是幼儿在自主游戏活动中的过程和体验,规则性的游戏强调教育目的、游戏内容、游戏任务对幼儿的影响。加入了规则约束的游戏,能使幼儿在发挥主体性为主的自主、宽松的游戏中,更有序、更有目的性地获得主动发展。两者的相互融合,使户外游戏少了放任自流,多了规矩方圆,同时也在玩中学,学中玩中获得了各种能力的发展。
三、以小成大——户外游戏观察与指导的相辅相成
户外游戏已经成为幼儿园课程的一部分,教师的有效指导能有效提升幼儿游戏水平。教师强调幼儿在户外游戏中的自主性,但并不是放任不管,教师须尊重幼儿意愿,以观察者的身份给予幼儿的游戏有效性和艺术性的支持与指导,使游戏成就更大的教育价值。
(一)观察了解先行,实施引导评价
教师认真撰写《户外游戏观察记录表》和《户外游戏实践表》,是为了记录在这一游戏区域中某个区域内幼儿的游戏发展情况,通过解读孩子的行为,分析活动情况,找出与之相匹配的指导建议。同时引导幼儿发现游戏中的问题,例如材料的运用、同伴之间的协商合作、场地的运用等,引导幼儿反思游戏效果,寻找更好、更适宜的游戏方法。
(二)根据幼儿情况,调整活动强度
按《指南》等要求,幼儿园户外活动包括户外游戏与体育游戏两部分,因此,幼儿园一般都会把户外游戏与体能锻炼相结合,拟让在户外游戏中获得适当的体能锻炼。以上所述的户外游戏优化设计也是如此。所以,在户外混龄与轮流等自主游戏时,教师可根据幼儿的游戏情况,调整活动强度,活动量开始由小变大,中间换场小休息一次,结束时活动量由大变小。保证动静交替、不急不缓,保证幼儿能够在游戏中得到比较适量的运动。
(三)提倡安全意识,关注个别差异
自主性的户外游戏开展,首先注重的是安全问题。除了必不可少的安全教育,把安全意识渗透到幼儿的认知当中才是最重要的。其次,关注幼儿个体的差异。户外主游戏以本体性游戏为主,由幼儿自发组织,自主参与,自由进行。教师充分尊重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发现个体差异,依据年龄特点适度指引,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想法与独特感受。
“小场地,大游戏”的户外游戏优化设计,不仅解决了户外活动场地小的难题,更适应儿童发展的需要,以小场地大游戏,成就孩子的快乐成长。孩子体验到游戏的愉悦,获得了能力的发展,例如运动能力、合作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兼具趣味性、自主性、层次性的户外游戏,同样为场地狭小幼儿园注入了科学发展的张力。
(由东莞市莞城教育管理中心,东莞市莞城中心幼儿园罗润娣、李军英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