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二孩妈妈以后听到别人说的最多的话是,你一定很得心应手了吧,毕竟已经生育过一个孩子,肯定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实际情形却是恰恰相反:我不仅重拾新手妈妈的情感体验,甚至在照料和教养第二个小孩时发现很多一孩的经验并不适用,很多时候我需要停下来思考,重新学习,可是令人惊喜的是预想中的手忙脚乱、一地鸡毛并没有来临,反而因为我慢下来了,和孩子的节奏更合拍,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想跟大家交流的经验:学会比孩子慢半拍。
慢,似乎是和当前舆论环境中大多数人对育儿的第一观感不相契合的。各种亲子育儿公众号告诉你,孩子在几岁几岁会出现什么问题,几岁几岁学习什么才艺更佳,错失了时机仿佛要误了孩子终身,输在了起跑线只能奋力追赶。各种小字开头的爆款电视剧向家长们贩卖焦虑,即使家庭环境富裕,父母都是学霸,小孩的教育依旧要早早未雨绸缪,上海一对高知父母为小孩去报考小学名校准备的简历,洋洋洒洒几十页PPT,幼儿园就已经拿“国”字头的奖,还有牛蛙妈妈在底下评论奖项含金量不高。中国人有句古话:父母爱子女,为之计深远。可是这个“计”,是指早早地就驱使孩子在快道上狂奔吗?即便是最顶级的育儿专家,也不可能为孩子设计一个完美的人生剧本,孩子的成长因自身的生理条件、性格和所处环境的差异,成长的节奏也会有所不同,过早地透支能量,是否会过早枯竭呢?现在的快会不会反而变成日后阻碍孩子的慢?
因为我有两个年龄相差7岁的孩子,她们都是机关幼儿园的学生,所以即便我不细心观察,也总是不可避免地对她们进行比较。姐姐从小便对画画有很浓厚的兴趣,上幼儿园的时候能够画各种小动物,水墨画也能挥毫几笔,直到现在这也是她最引以为傲的特长。但是无论我怎么引导,妹妹始终兴趣缺缺,抱着尝试的心理,我还帮她报名试听了一节网上美术课,结果她全程坐不住,暴走,画两笔就说我不想画了。课程结束老师忧心忡忡地说看来孩子的性格缺乏耐心,但只要家长持续引导,是可以改变的。我的选择是关掉了对话框。不喜欢画画,那我们就不画好了。我不再鼓励她拿起笔,不再刻意跟她说姐姐画得真好啊,而是说这朵花真漂亮啊,这朵云如果是彩色的就更好了,但是我总是把纸和笔放在她随手就能拿到的地方。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我经常发现她一放学回到家,就会在地上铺开白纸,从歪歪扭扭的线条和图形,到各式各样牵手跳舞的小人儿,她居然在不知不觉间变成一个会专注画画的孩子。虽然这并不算是什么成就,但是这个过程给了我启发,孩子进步的空间有的时候是家长腾出来的,你后退她反而能向前。如果你耐不住性子等待她自己踏出第一步,只想拖着她快点走,只会让她原地踏步甚至背道而驰。
如果说在引导孩子发展兴趣方面,家长尚可以比较平和地去处理,在面对孩子闹脾气、犯错误时能否退让,如何退让,才是家长真正要面对的问题。记得妹妹读中班的时候,有一次不肯吃晚饭,要继续看电视,看到奶奶去拿遥控器,她一把抢过摔在了地上,正好被下班回家的我看见了。我把遥控器捡起来,收好,然后问她,你觉得你这么做对吗?她赌气不说话。我换好衣服,招呼姐姐和奶奶一同到餐厅吃饭,然后再次问她,你想好怎么回答妈妈的问题了吗?她依旧不回答。我说好的,既然你不想吃饭,那你暂时就别吃了,你正好用这个时间思考一下怎么回答妈妈的问题。其实当时我自己心里非常地生气,很想搬出一大堆道理来批评她,但我直觉应该先压下自己的怒火,给我也给她一点时间去冷静思考。过了一会儿,她自己踱步过来,坐在我旁边,不说话,可我当又问了一遍相同的问题时,她开始流眼泪,一边哭一边说我没有错,我就是想看电视,不想吃饭。我陪着她哭,帮她擦眼泪,但是她每说一遍我没有错时我说你再想想看,终于她哇地一声哭了出来,点点头说我错了。我把她搂住,帮她顺背,等她哭完了,平静下来了,我们讨论了为什么这么做是不对的,我也终于等到了那一句:妈妈我下次再也不会这样了。我跟她说,虽然你承认了错误,但是今天晚上你还是不能看电视了,你觉得可以吗?她点头说好,一整个晚上,她果真没有跟我讨要遥控器。我后来想,如果一开始我就严厉地教育她,摆事实讲道理,只会有两种结果,要不她快速认错转头不当一回事,要不她拒绝接受一直闹到筋疲力尽。可是年幼的孩子尚在懵懂的年纪,怎么能明白抽象的大道理?光靠语言和规矩的输出是无效的输出,只是家长一种应急的反应,其实是缺乏理性的。而慢半拍,能给冲突和矛盾留下一点思考的缝隙,给予孩子一个机会自主消化不良的情绪,这远比说教有用。
在几乎每个孩子都听过的《龟兔赛跑》故事中,我们习惯告诉孩子,是因为兔子太骄傲所以输掉了比赛,这是孩子能理解的最浅显的道理。但是如果我们再重新去看待这场比赛,就会发现,输赢根本不重要。乌龟的慢吞吞固然受它身体条件的限制,也许它在一开始便接受了自己不会比兔子更早到达终点的结局,但是,如果把挑战自己的勇气,沿途美妙的风景,克服困难的毅力作为它的奖牌,即便输掉一场赛跑可它也是胜利者啊。所以,如果成长是一条长长的路,这条赛道只是一段小小的距离,如果你觉得孩子像乌龟,那就陪她慢慢走稳每一步,积攒能量走更远的路,如果像兔子,也不错,我们就比她慢半拍,等待她走累了,等待她回头,等待她修正自己。
总有一天,她会甩下你加速度朝前飞奔。
(由东莞市机关幼儿园家长张智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