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点亮智慧、专家助力同行、试点示范引领,共探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项目,助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2023年3月6-7日,市教育局在东莞市教师发展中心举行全市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试点项目中期研讨会。本次会议旨在及时掌握各改革实验项目的进展情况,促进试点单位经验交流,推进省教育评价改革试点项目和市教育评价改革实验镇、实验校建设,进一步深化东莞市建设广东省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市工作,并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全面推动全市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围绕“整体评价、学生五育评价、专项评价(含德育评价、学业评价、劳动教育、教师评价)”主题分三个专场举行,佛山市南海外国语学校校长禹飚、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育评估室副研究员张林静博士、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李敏博士分别作为指导专家参与研讨,东莞市教育发展研究与评估中心副主任叶卫红出席会议,评估监测室全体成员、各广东省教育评价改革试点项目单位、东莞市教育评价改革实验镇、实验校的分管领导及项目负责同志约200人分批次参加了研讨会。
整体评价专题研讨会现场
学生五育评价改革专题研讨会现场
专项评价改革专题研讨会现场
本次研讨会上,共有30个东莞市教育评价改革实验镇、实验校进行改革项目中期汇报。各单位代表负责人详细介绍了项目实施思路和工作推进情况,充分展示各试点项目的成果经验。整体上看,各实验教育评价改革试点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效,部分改革项目特色突出,为全市教育评价改革提供了较好示范借鉴作用。如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分享已初步建立以学生评价为驱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围绕“品质生活力、创新学习力、未来创造力”的“三力”评价指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建立基于学生画像的立体“成绩单”,既突出学校的特色,同时也强化了对学生个人品格、关键能力、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松山湖未来学校学生画像的立体“成绩单”
松山湖北区学校在汇报中强调以“评价立校”,构建了“一脑五平台”评价体系。一脑是指学校数据大脑,只有基于同一平台,统一标准,相互关联的数据才是大数据;五平台是指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平台,保证学生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平台实现精准教学,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及智慧教研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督导评价平台实现学校自我诊断,保证办学质量。
松山湖北区学校“一脑五平台”评价系统
南城阳光第八小学介绍了本校的朴雅生长型学生立体智慧评价体系。通过“德智体美劳”五方面的评价引领,培养健康体魄、质朴品性和优雅气质的时代新人,该评价体系有机整合了学校原有的少先队红领巾争章评价,不仅破除了“唯分数”,还具备主体评价多元化、诊断分析可视化、端口操作简便化等特点。
南城阳光第八小学朴雅生长型学生立体智慧评价体系
桥头镇第一小学分享学校构建“2+5+3+N”劳动教育创新评价模式,“2”指的是平时表现评价和阶段综合评价,“5”指的是“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劳动品质、劳动精神”五个核心素养的评价目标,“3”指学校、家长和学生形成“三位一体”互动评价方式,“N”是指不同劳动教育项目的深度评价表,学校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年龄特征设定相应的劳动评价表。通过建立“2+5+3+N”劳动教育评价模式,学校形成“处处有劳动,时时有评价”的劳动新态势,解决劳动教育常态化、课程化等问题。
桥头镇第一小学构建了“2+5+3+N”劳动教育创新评价模式
与会人员结合本单位教育评价改革项目开展实际,围绕如何破“五唯”、如何完善教师评价体系以进一步激发教师队伍活力、如何将“五育”评价融入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全过程、如何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做好学业评价等问题展开研讨交流。与会专家分别指出各教育评价改革实验项目的亮点和不足,并针对各项目存在的普遍性和典型性问题,进行一对一点评,为相关实验项目进一步深化推进所遇到的瓶颈和问题提出了较好的解决思路和方向指引。禹飚校长提到,各镇街和学校要牢牢抓好教育评价改革的“牛鼻子”,创新教育评价体系和机制,人事、科研、教学部门要协同创新,形成教育评价改革合力;张林静博士指出,要不断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探索全过程、全要素评价,提高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使用的广度和深度;李敏博士系统分析了教师评价的理论框架,对学业评价要素和相关影响因素进行透彻分析,并就劳动教育评价模式框架给予参会单位深入到位的解答指导。
佛山市南海外国语学校校长禹飚做专家点评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育评估室副研究员张林静博士做专家点评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李敏博士做专家点评
最后,市教育发展研究与评估中心叶卫红副主任就研讨会进行总结和工作部署。叶主任提出,教育评价改革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破”更要“立”,各单位要做好教育评价改革的系统谋划和分步实施,做到两个“理清”和两个“加强”。一是理清内涵概念,要区分教师评价与绩效评价、教学评价的关系,理清学业评价与课堂评价的区别;二是理清目标任务,要围绕“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价值导向”,列出教育评价改革项目的具体清单和实施路径;三是加强专业研究,组建专业团队研究理论知识、各级政策文件以及其他地方的优秀经验和做法,从而确保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四是加强成果提炼,各试点单位要积极探索教育评价新模式、新路径、新机制,提炼总结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改革措施,充分发挥教育评价改革的示范引领作用。
东莞市教育发展研究与评估中心副主任叶卫红做总结并部署下一步工作
东莞市一直高度重视教育评价工作,早在《东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已将义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试点纳入五项改革试点工作之一。2019年,东莞市与北师大合作开展了义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项目。2020年,《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出台后,东莞市借“十四五”规划契机,全面调研教育评价改革工作,将“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纳入打造“品质教育”的十二项行动计划之一。因起步早、基础牢、步伐稳,2021年东莞市获批成为广东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市,麻涌镇等4个单位及32个评价改革项目入选省教育评价改革试点。2021年8月,广东省教育厅在中山召开推动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工作集中调研会上,东莞作为五个地市发言代表之一、北区学校作为全省两个学校发言代表之一做了经验分享。2022年9月,东莞市“立体攻坚协同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经验”在《广东教育工作情况(2022年第26期)》专题刊登。东莞市通过高位建机立制、重点项目引领、省市试点协同、加强典范培育等方式,市、镇、校三级联动,点面结合、立体攻坚,扎实推动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工作,于2021年在全市范围内遴选出第一批教育改革实验镇(5个)和实验校(50个),计划“十四五”期间共建设10个实验镇和100个实验校,为教育评价改革工作贡献“东莞样本”东莞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