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 本市动态
东莞全面推行“每周半天校外(特色)活动”,构建实践育人新生态
  • 2025-11-21 14:32:47
  • 来源:本网
  • 【字体:    

  在东莞,校外活动不再是课堂的简单延伸,而是激发学生潜能、培育核心素养的重要平台。11月17日,东莞市教育局在松山湖园区、沙田镇、塘厦镇同步举行“每周半天校外(特色)活动”现场交流会。来自全市33个镇街(园区)的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围绕如何让校外活动更系统、有趣且富有教育价值展开深入交流,共同探索“双减”背景下的全面育人实践路径。

  

图片1.png

  这不仅是东莞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一项关键举措,更是一场静悄悄却深刻的教育理念变革。自2025年秋季学期起,全市每个镇街(园区)至少安排2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常态化每周开展半天校外(特色)活动。目前,全市已有106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率先启动这一计划,标志着东莞教育正实现三大转变:从课堂走向社会、从书本走向实践、从传统走向未来,致力于培养具备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

松山湖

课程体系创新与科技赋能,驱动五育深度融合

  在坐落于创新腹地的松山湖未来学校,现场交流会成为了展示区域教育创新成果的窗口。来自松山湖未来学校、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和松山湖北区学校的六名教师,分享了各具特色、内容翔实的实践案例,为与会者呈现了一场高质量、多维度的校外活动课程盛宴。

  

微信图片_2025-11-02_142018_768.jpg

微信图片_2025-11-02_141955_790.jpg

  松山湖未来学校校长蒋美衡认为,教育应主动打开校门,引教育“活水”入社会“沃土”,让学生在实践中开阔视野、锤炼心智,成长为适应未来、贡献社会的栋梁之才。推动校外活动系统化、系列化、课程化和常态化,已成为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推动校外教育活动系统化、系列化、课程化和常态化,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在松山湖片区,多所学校已率先展开探索,形成一批可借鉴、可推广的实践模式。

 图片

  松山湖未来学校构建了“AI+X科技创新”与“X+AI赋能”双轨人工智能课程体系,既侧重AI原理与跨学科应用以培养创新能力,也强调以AI赋能各学科教学,促进学习方式变革,使AI从技术工具转化为思维载体。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则将每周二下午设为校外实践日,构建“悦读+乐行”双轨课程,通过读书会、课本剧及走进高校、企业、自然场所的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素养。松山湖北区学校打造“一体两翼一路径”体育活动体系,保障学生每日校内锻炼两小时,并运用人工智能收集数据,形成个人体育画像,有效促进综合素养提升。

 图片

  这些扎实的探索,充分展示了松山湖园区在促进跨学科融合、利用科技赋能教育以及落实五育并举方面的深入思考与丰硕成果,为全市推进校外活动课程化、体系化建设提供了高质量、可操作的区域范本。

沙田

“校村馆企”四维联动,构建“134N”实践育人新模式

  在具有浓郁水乡特色的沙田镇,与会教育工作者通过沉浸式体验疍家文化艺术中心的“探馆”课程、观摩各校成果展及沙田镇中心小学“探校”体验课,共同完成了一次“观摩·交流·赋能”的旅程,见证了沙田以“134N”模式构建的实践育人新生态。

  图片

  作为东莞教育扩优提质改革实验区的重要实践,沙田镇将校外活动纳入区域教育改革战略布局,构建了“1”个坚强领导核心,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及课程研发、资源整合、后勤保障3个专项小组,形成“四级联动”工作机制;同步确立制度、资源、师资“3”项保障,将活动纳入扩优提质改革实验区合作框架,建立科技科普、红色教育、生态文化、企业实践四大资源库,并为每个外出班级配备“三师”团队,确保“每周半天校外(特色)活动”正式列入课表。

 图片

  “原来课本就在家门口!”这是沙田学子参与校外活动的真切感受。沙田着力推动“校村馆企”四维联动,打造校外实践新生态:实施“一校一课程”,实现校校有特色、课课接地气;建设“一村一讲堂”,邀请村书记上思政课;推动“一馆一项目”,联动疍家文化中心、国门生物安全基地等开发沉浸式研学;常态“一企一基地”,与东莞港、狮子洋通道项目等合作,让工程师进课堂、生产线变教室。

  

  在多元路径上,沙田鼓励各校探索“N”种实践方式,编制《2025年沙田研学地图》,将东江纵队纪念馆等纳入课程;对接高端平台开发“行走思政+科创实践”融合课程;依托龙舟、莞草等非遗打造“非遗启蒙”微课程,开展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劳动实践。从文化寻根到车间探究,从红色洗礼到劳动体验,沙田让学习扎根生活,以“半天时间”撬动学生“全天候成长”。

  

塘厦

深耕“五育并举”,激活行走中的课堂动能

  在塘厦镇林村广场,系统梳理各中小学校外活动成果的展览成为交流序幕,清晰勾勒出塘厦在盘活校外资源、开展特色实践教育方面的探索轨迹。

 

6.png

  在林村小学,一堂“探寻村落记忆 建设美丽家园”的实践课生动上演。学生深入社区触摸历史文脉,参与社区建设构思,无痕融合五育,精彩诠释了地方资源转化为育人优势的路径。与此同时,塘厦第二初级中学的“五育融合·力行创新”作品展引人驻足,从科学模型、艺术创作到劳动成果、科技发明,琳琅满目的作品映照出学生综合素养的稳步提升与实践创新能力的蓬勃生长。


  经验分享环节,塘厦第二初级中学、第二实验小学及第三小学代表倾囊相授,围绕校本课程设计、资源整合、评价机制及家校社协同等关键议题,介绍了富有启发性的探索路径。这些一线经验折射出塘厦在校外活动课程化、系统化建设方面的深入思考。

  

DSC06222.JPG

  塘厦以“一校一特色”为策略,推动活动常态化、规范化,坚定秉持“五育并举,知行合一”导向,依托非遗传承、红色文化、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农耕传统及职业场景等资源,使“每周半天校外(特色)活动”成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延伸。通过系统整合,塘厦构建起“六大主题+劳动实践”沉浸式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在行走中感知文化、锤炼品格、提升素养。


  本学期全面推行以来,塘厦8所学校系统性开展活动,平均每周参与学生达1251人次。各校立足定位打造高质量品牌课程:第三小学构建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的系列课程,组织学生听红色故事、开展自然探索;林村小学聚焦本土文化传承,引导学生设计“家园微改造设计图”,醒狮手绘等成果在民俗文化节亮相;第二初级中学组织学生走进国医馆开展“神奇的中医”研学,通过理论、八段锦与草药辨识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这些实践生动展现了塘厦在拓展教育边界、推进素质教育方面的积极成效。

 

  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每周半天校外(特色)活动”是东莞推进“双减”落地、构建全面培养体系、建设教育强市的重要抓手,各镇街(园区)的实践探索具有前瞻性和示范意义。该负责人强调,“教育必须走出围墙、融入社会、回应未来。校外活动的核心在于打破学科边界、校社壁垒,推动学习方式从‘听中学’向‘做中学’‘创中学’转变,让教育真正发生在真实场景中、体现在学生成长里。”


  接下来,东莞将持续深入推进“每周半天校外(特色)活动”,构建更为科学、系统、高效的校外实践育人新体系,让学习以更完整、更生动、更贴近生命本真的方式自然发生,为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贡献“东莞智慧”。

相关稿件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0769-23126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