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东莞市中小学(幼儿园)“五育融合”好项目大赛培训暨第147期“七棵树”莞邑良师沙龙活动在市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举行,全市600多名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通过主题访谈与案例分享,交流互鉴,为“五育”如何有效融合破题,探索行之有效的实践方案。

大赛设置幼儿园组、小学组、初中组等六大组别,设一等奖20名、二等奖50名、三等奖 150名,另从一等奖中评选10个金牌好项目,将于11月底完成镇街初评,12月开展市级复评与终评,旨在通过项目化驱动、赛事化激励,遴选培育具有创新性、实效性、可推广性的优秀项目,构建“实践探索—评选优化—推广辐射—迭代升级”的长效机制。


在主题访谈环节,六位来自不同学校的嘉宾——东莞中学校长周剑光、莞城中心小学专职副书记彭才华、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副校长刘秋燕、东城第六小学校长袁立敏、松山湖第二小学校长于洪民、东坑镇中心小学校长朱肖兰,分享了各校在“五育融合”方面的鲜活实践经验。周剑光介绍了东莞中学“每周半天校外(特色)活动”的体系化设计,通过“铸魂、润心、启智”三维课程链,将校外活动打造成淬炼学生素养的“成长熔炉”;彭才华则分享了“周三无作业日”实践,以“减一选一”模式让学生在阅读、健身、劳动中收获全面成长,改善亲子关系;在课程融合方面,刘秋燕阐述了集团化办学下的“大思政”育人体系,袁立敏以“航空航天+”课程为例,展示了跨学科教学如何有效牵引五育协同发展。美育与劳育的创新实践同样引人注目,于洪民介绍了以“教育戏剧节”为代表的美育浸润路径,朱肖兰则分享了将“糖不甩制作”“阴菜种植”等非遗项目融入劳育的特色探索,生动诠释了“以劳树德、以劳增智”的理念。
活动还特邀深圳市宝安区滨海小学副校长李娟带来经验分享,她以深圳市的“每月半天大德育”实践为例,阐述了如何通过“政企社校”四方协同机制,高效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全域化育人新生态,为东莞本土的“五育融合”实践提供了有益参考。

此次活动既是“五育融合”好项目大赛的动员培训,也是一次思想的碰撞与经验的交融。下来,东莞将在扎实推进红色基因传承教育、阳光心育、全员体育、人人美育、习劳知恩等创新实践基础上,以“五育融合”好项目大赛为抓手,推动大赛成果与2025年“每周半天校外(特色)活动”“周三无作业日”等重点任务衔接,持续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金牌项目;同时积极通过大赛平台促进交流互鉴,切实让“五育融合”成果惠及每一位学生,助力东莞教育强市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38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