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介绍
幼儿园自2014年始,利用本土资源开发园本课程,在“育文化兴趣,惠幸福童年”理念引领下,利用“醒狮头”、“泗洲灯笼仔”、“木屐”、“新昌鼓”资源开发游戏课程,探索文化传承新路径,促进幼儿各领域综合发展,提升教师教研能力和综合素养,推动特色办园。
项目于2020年立项,理论组由高校专家担任理论负责人,实践组由石龙镇实验幼儿园领衔以及大岭山、石碣、企石、沙田、佛山等地公办园作为参与园,群策群力共同推进项目研究。以研促建,提升项目实践单位课程实施能力,实现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在共研过程中,基于“同一理念、不同形式、多元策略”推进课程实施,形成了“寻历史古迹—享非遗体验—玩奇趣游戏—品特色活动—闯历奇游戏”的课程实施路径。
二、项目成果
项目组完成了非遗园本课程(含方案纪实、教案、评价量表、过程性评价)开发,构建了15个以“石龙木屐”、“石龙醒狮头”、“石龙新昌鼓”、“石龙泗洲灯笼仔”为主题的历奇游戏活动,每个分为非遗体验和奇趣游戏。形成以“寻、享、玩、品、闯”为实施路径的非遗历奇游戏活动。制定了实施方案、教学大纲、课程计划;开发了课程教学指引、体验活动32个、奇趣游戏活动24个。
1.课程建设成果
建立以非遗主题活动课程的“历奇游戏”为题的15个主题游戏活动,以及传承人传习坊、非遗庙会、历奇游戏等特色课程。制定课程评价的目标、内容、量表。
2.教学成果
开发了教学指引、优秀教案、案例;获市非遗进校园十大示范案例;形成了非遗馆园共建游戏活动教育模式, 2020年评为市首批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
3.资源建设成果
开发园本非遗课程四册、请传承人进校园、以馆园共建机制引进了博物馆和文化馆等社会资源。开发的课程资源25000字;4期游戏方案、闯关游戏案例42个、大型活动微视频资源10个。
4.其他成果
(1)《“寻找石龙的足迹”非遗历奇游戏活动的开发与研究》研究报告。(2)《基于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园本课程开发研究》成果汇编。(3)《基于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园本课程开发研究》研究报告。(4)参加粤港澳大湾区艺术节东莞成果展,并在市非遗专刊《润物》刊登;研究经验参加省、市分享。接受东莞日报、南方+采访、学习强国第二课堂专栏等媒体报道。
三、具体做法
围绕“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在体验中学习、三位一体共学、共育、共成长”课程理念开展项目研究。在专家指导和同行姐妹的共研下,开展线上、线下共学理论课程、资源共享、实地交流等活动,项目组完成课程实施方案,组织教师开展专题雁研讨,制定目标、大纲、计划、评价,形成了新的实施路径。教师通过理论、案例学习,开展实践指导、头脑风暴、专题研讨等,并进行阶段性小结,不断反思改进。形成了非遗历奇游戏主题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组织幼儿在游戏互动中了寻历史故事,享非遗体验,分别形成小、中、大班不同主题的课程内容。基于历史故事关注有兴趣的话题,玩奇趣游戏,对活动进行构想,玩奇趣游戏,乐于实践,享受游戏;品特色活动,幼儿园组织形式多样的各类特色活动,如非遗庙会、历奇游戏、“寻找石龙的足迹”。闯历奇游戏,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体验馆园共建、三馆共建模式等活动。课程评价方面,以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教师通过对幼儿游戏中的过程描述,分析幼儿互动学习的价值,提供适宜的指导方式,为幼儿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四、项目成效
(一)园所的变化
经过项目研究,幼儿园形成较为完成的地方非遗课程体体系,形成了系列资源。以非遗特色完成课程体系,突显办学品牌,促进园所保教质量的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幼儿的变化
在游戏中,可以看到孩子们主动参与游戏的快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探究周围的世界,孩子们还会通过反思自己的经验产生新的游戏。在游戏中表现出积极、乐观、努力、不放弃、快乐、愉悦、投入等状态。
(三)教师的变化
教师在参与项目研究中,有效提升了开发园本课程的能力。教师会关注如何发现和支持孩子有意义的学习,开展游戏实录中,教师会思考如何改变师幼互动质量,倡导幼儿自主参与,探究体验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阶段性的教研,教师的教育观和儿童观的定位有了新的指引,让教师养成了主动反思和总结的好习惯。
项目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幼儿课程中,潜移默化地培育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爱好、传习习惯,培养了幼儿爱国家、爱民族、爱家乡的情怀,进而形成优良的人格品质,养成了认真专注、刻苦耐劳、团结协作等学习品质。实施过程中,创新运用“馆园共建”理念,拓展资源,从单一、零散的合作活动模式转至有计划、有组织的共建共享机制,合作共研模式,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东莞市石龙镇实验幼儿园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