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介绍
本项目《基于东莞本土文化的幼儿园课程开发与实践》于2021年5月批准立项,围绕东莞本土文化的融合研究,全面推进课程游戏化。项目组充分挖掘茶山本土文化资源,通过筛选、分类、整合本土资源,共建共研制定方案及研究步骤,将其融入课程,丰富园本课程内容;采取边研究边实践,边实施边改进的措施开展研究。
二、项目成果
(一)形成园所班本主题课程实录
各园主题课程各1个,茶山镇中心幼儿园班本主题课程18个(分不同的阶段),园本生成活动过程记录本数十多本,幼儿表征记录本;参与园也形成特色班本主题课程。
(二)传统文化创新教学,将学习权回归儿童
1.立足于儿童,将本土文化渗透各活动中
从宏观上来看,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幼儿园的室内室外环境、家庭、社区等等都是可利用的资源。从微观层面来看,非遗传承人入园授课、网络本土文化宣传视频、园内本土文化小景观等,让幼儿在视觉听觉上享受文化大餐。
2.优化园本活动内容,形成园本特色课程
(1)多元链接:形式多元,充分发挥家园社三位一体的力量,将活动渗透到区域、生活、家庭及社区等,如品尚幼儿园稻田主题课程,从一粒稻谷到一粒米,从春耕到秋收,在幼儿园内可户外种植、室内培植,家庭里可进行新操作,走进社区稻田公园也可观察。
(2)多元内容:结合幼儿园的周边的社区资源、家庭资源,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主题开发内容。
(3)多元展示:整个研究过程中,四所幼儿园的幼儿参加茶山镇茶园游戏巡游醒狮、舞龙、汉服秀展示。
3.优化教学策略,促进师幼发展,提炼出适合幼儿发展的策略:
三分析:分析资源、分析环境、分析策略
三步走:学习入手、明晰思路;文献查阅、收集资料; 整理筛选、分类审议。
“三味”教学模式:让活动保持“原”味 ;保持游戏的“趣”味;知道课程“甜”味。
三、具体做法
(一)营造人人知晓“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人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人学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浓厚氛围。
一是通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研活动,增强师生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二是请非遗传承人进入校园培训,激发项目园师幼学习优秀地域文化的热情,提升学习积极性,丰富和活跃镇街非遗传承保护氛围;
三是开展园所本土主题探究活动,培养幼儿对当地传统文化的兴趣,更好的传承、弘扬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化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的启蒙教育;
四是专家把脉前行,打造校园文化特色,促进镇街非遗传承保护建设。
(二)传统文化创新教学,优化园本活动内容,将本土文化渗透各活动中。
(1)多元链接:形式多元,充分发挥家园社三位一体的力量,将活动渗透到区域、生活、家庭及社区等。
(2)多元内容:结合幼儿园的周边的社区资源、家庭资源,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主题,选择多元的内容。
(3)多元展示:师幼参加茶山镇茶园游戏巡游醒狮、舞龙、汉服秀展示。各园面向省市镇展示本土化的自主游戏活动,效增强幼儿的兴趣。
(三)送教交流验证实践效果。
送教展示、分享课题研究的部分策略、优秀课例、教案及微讲座,进一步提升项目组研究能力和提炼成果水平。
四、项目成效
(一)促进了幼儿的发展
(1)增长了见识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活动,我们发现孩子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结合本土文化的主题活动、区域活动、游戏活动等个人知识面扩大了。
(2)增强了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本项目研究,涵盖了五大领域内容,在游戏中探索,在探索中观察,提升了孩子的观察和动手能力,有利于身体发育,也影响孩子的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开发。
(3)提高了社会交往能力
在活动中促使幼儿的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活跃、想象更丰富,幼儿的欣赏、构建、创作、操作水平大大提高。
(4)涵养了幼儿文化自信
为践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二)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1)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
以课题研究为主线,提出支持性策略,从而推动课题教研的进步及园内资源的共享化。
(2)增强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课题研究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3)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
四所幼儿园教师的共研能力及专业素养得到提升,适应新时代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要求。
(三)促进园所内涵发展
课题组园所以“本土文化”背景下的自主游戏开展模式,追寻以“儿童为本位”的游戏主题,实现由区域联动、走向小范围混龄、再到全园混龄,实现五个“自主”到了省外内教育同行认可,在社会面上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东莞市茶山镇中心幼儿园供稿